發布時間:2025-09-30 09:06
IC卡作為現代信息識別與安全管理的重要載體,其制造流程融合了芯片技術、精密制造與安全加密等多領域工藝。以下從核心流程、技術細節及工藝選擇三個維度,系統介紹IC卡制作廠家的標準化生產路徑。
一、IC卡制造核心流程:七大關鍵階段
IC卡的生產需經過從芯片設計到成品發行的完整鏈條,各環節嚴格遵循安全與技術規范:
系統設計
根據應用場景需求(如金融支付、門禁管理),確定芯片類型(邏輯加密卡或智能卡)、存儲容量、COS(芯片操作系統)功能及安全等級。設計過程需通過邏輯模擬、電路仿真驗證,并借助Workview、Cadence等工具完成版圖設計。
芯片生產
在單晶硅圓片上制作電路,通過多層掩膜版工藝實現數百至數千個獨立芯片的批量制造。芯片需具備自保護能力,例如通過硬件邏輯防止物理攻擊。
磨割圓片
對圓片進行研磨至IC卡規定厚度(通常0.3-0.76mm),切割為單個芯片單元,確保尺寸精度以適配后續模塊封裝。
造微模塊
將芯片焊接至帶8個觸點的印制電路薄片(微模塊),形成與讀卡器的物理接口,此環節需保證觸點導電性與模塊穩定性。
卡片生產
將微模塊嵌入PVC、PET等基材卡片中,同步完成表面印刷(膠印/絲印)、個性化加工(噴碼、燙金、打孔等)。標準卡尺寸為85.5mm×54mm,圓角設計,可定制異形尺寸或厚度。
卡初始化
通過驗證運輸碼激活芯片,寫入初始密碼、密鑰及文件系統。邏輯加密卡需改寫用戶密碼,智能卡則需完成COS加載與安全熔斷,確保卡片不可逆地進入用戶模式。
處置發售
發行商進行個人化處理,寫入用戶數據(如身份信息、余額),最終通過讀寫設備完成功能驗證后交付使用。
二、技術細節與工藝選擇:定制化生產的關鍵決策
IC卡廠家需根據客戶需求選擇工藝參數,平衡功能、成本與安全性:
工藝類別常見選項應用場景
印刷方式膠印(CMYK四色)、絲印(單色/專色)復雜圖案(如校園卡)、簡單標識(如工牌)
芯片類型低頻(125kHz)、高頻(13.56MHz,如MifareICS50)、超高頻(860-960MHz)門禁卡(低頻)、公交一卡通(高頻)
個性化加工噴碼(數字/PIN碼)、刮刮條、簽名條、條形孔/圓形孔電話卡(刮刮條)、醫療卡(簽名條)
表面處理光面、亞面、磨砂、燙金/銀高端會員卡(燙金)、普通門禁卡(光面)
三、行業趨勢與質量控制:標準化與創新并行
現代IC卡制造呈現兩大方向:
技術創新:采用雙界面CPU卡(同時支持接觸式與非接觸式通信)、生物認證(指紋/虹膜集成)等技術,提升多場景適應性;
綠色生產:推廣PETG、ABS等環保基材,減少PVC使用,同時通過ISO9001、SGS認證確保材料安全性3。
廠家需建立全流程質檢體系,例如通過100%芯片功能測試、印刷色差校驗(ΔE≤3)及物理耐久性測試(如彎曲、耐高溫),保障產品可靠性。
總結
IC卡制作是“芯片級精密制造+系統級安全管理”的復合過程,廠家需在設計階段明確應用需求,在生產中嚴控芯片良率與物理工藝,最終通過個性化發行實現“一卡一密”的安全交付。從交通一卡通到金融IC卡,標準化流程與定制化工藝的結合,支撐了IC卡在智慧城市中的廣泛應用。